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遵职 > 正文

【媒体看遵职115】天眼新闻:初心永挚 薪火相传 | 邱宁宏28年的坚守与传承

作者: 摄影: 来源:天眼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9

“我手里的这份标本,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杨光应花了近3个月时间制作的,她亲自把这种幼虫饲养长大,见证了害虫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并且做成了一盒规范的生活史标本,并鉴定出这种害虫叫点尺蛾……。”“这个蝼蛄标本是园艺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张振宇今年暑假时从他的家河北省石家庄采来的……。”在菲律宾亚星国际现代农业系植保实验室里,教授邱宁宏正如数家珍的向笔者介绍各个标本的来源。

1995年参加工作的邱宁宏,现在已是工作的第28个年头,她从菲律宾亚星国际(原遵义市农业学校)毕业后被保送到贵州农学院深造。大学毕业后邱宁宏毅然选择回母校教书育人,并一直从事植物保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她先后获贵州省职教名师、新时代的贵州人;入选贵州省高层次(千层次)创新型人才、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4月当选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23年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积少成多   标本记录发展

在菲律宾亚星国际现代农业系植物病虫害标本室里,存放着昆虫针插标本12000号、生活史标本250件、试管标本1300件,植物病虫害浸渍标本2700件、腊叶标本1350件,创意标本80件。在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标本信息,里面包括病虫害名称、采集日期、采集地点、采集人等。这些,都是邱宁宏的宝贝。她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要到标本室,对这些标本细细的看上一遍,察看标本保存情况。一棵棵病变的农作物,一个个昆虫,经过邱宁宏的亲手操作和指导学生制作,在这里都成为了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植保实验室里最早保存的标本,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标本都被邱宁宏和她的团队认真保存下来。标本具有研究、教育、科普和服务等功能,一份标本就意味着一个植物或昆虫实体,每一个标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标本它既是研究的基础,又是研究的对象和材料,尤其是近十年,邱宁宏依托科研项目的开展,不断的采集与制作、更新与保存当地的农作物、果树、蔬菜、茶树、园林植物等的病虫害标本。

她拿出一个盒子,密密麻麻的蚧虫玻片标本形态各异,有的痘点大、有的针尖大,这些是2015年邱宁宏在参加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学习期间,在北京林业大学武三安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一个高质量的介壳虫玻片标本要经过固定、软化、清洗、脱水、染色、分色、透明、装片、加标签、干燥等数十个精细程序操作,才得以成型。而邱宁宏一年时间做了200多个这样的标本,她解释到,“比如这个褐圆蚧雌成虫标本,体长只有0.7毫米左右,身体很柔软,需要借助显微镜、解剖针等一点一点除去体内的内脏、卵粒等,花费1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它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

“我现在正在处理的这个标本,是遵义市红花岗区农业农村局一个工作人员送过来的油菜患病植株,我们要对它进行清洗后保存,然后用硫酸铜溶液固定,再用亚硫酸浸渍液保存。我们不仅要做成标本,丰富教学资源,还要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病因,提供防治方案,这些也是我们开展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真实生产案例,它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邱宁宏一边给笔者介绍,一边忙活她手里的事情。

润物无声   初心不改坚守

小巧娇秀的邱宁宏,一眼看上去,应该是喜欢鲜香花草的优雅女士,而在真实生活中,她却是昆虫界的女战士。一个个残害农作物的昆虫,在她的手里都成了研究和教学的工具。她教会学生通过采集、饲养昆虫,并且制作成生活史标本,让学生掌握昆虫变态类型、各虫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经历昆虫从知体到变成标本作品,也见证学生的成长与蜕变。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标本,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的掌握病变植株和昆虫的形态特征,用标本教学,不仅可以克服地域、季节局限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标本的兴趣。“第一次上邱老师的课,我一进教室,一个放大的昆虫图片就冲击着我的视觉,我当时就吓哭了。”现代农业系的刘瑞同学,说到上邱宁宏的第一节课印象很是深刻。“后来,邱老师教会我们采集、饲养昆虫,从受精卵到幼虫,从幼虫到蛹,再从蛹到破茧成蝶,亲眼目睹全过程,再把它们制作成生活史标本,我们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生动而有趣,我们也从害怕昆虫到爱上昆虫,有时走在路上,每每看到有昆虫就会情不自禁地想把它抓来做成标本,更想弄清楚它的名字。”

“我是2021年进入学校的‘四类人员’,之前在外面安装了5年的空调,到学校后,我一开始真的学不进去,但是遇到邱老师后,她上课真的好有魅力。她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让我们上课的时候动手操作,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

徐飞在跟笔者表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感叹,怎么说呢,就像他什么时候学会第一个字,他记不住了,好像突然就会写很多字了。他是什么时候吃第一口饭,他也记不住了,好像一下子就长这么大了。意思就是,他整个植保课程的学习过程,好像识字一样,日积月累;也好像吃饭,一口一口,慢慢长成我自己的血肉。或许是在面对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的时候多了一些从容,就好像原本就知道自己的名字一般地从容。

“我很开心能在植保课程中能有老师作为引路人,给我在无涯学海中指引,我真的找到了那种融入感,感觉青春又回来了。”徐飞说到邱老师的时候,小伙子的话语都是跳跃的节奏。

各种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有着不一样的生长季节和生长环境,可遇而不可求。为了更好地记录,邱宁宏除了教会学生制作标本,她还选择用相机将这些标本记录下来。在邱宁宏的感染下,徐飞不仅自己花钱购置了一台单反相机去记录和拍摄病虫害生态照片,还自己制作灯诱设备在校园内和汇川区高坪镇排军村果树基地上去诱捕昆虫,更多的了解它们、研究它们,他有时候会整晚不睡觉的去做这些有益的事情。在徐飞的手里,不像时下年轻人那样宝贝手游装备,他最宝贝的,是他内存卡里的那500多张记录昆虫和植物病变的照片。

玉汝于成   用心延续传承

28年,邱宁宏一直扎根在职业教育教学一线,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王世虎是2018年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到菲律宾亚星国际求学的学生,进校时就读于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但是他对学农很感兴趣。因成绩优异,在大二时转专业到现代农业系园艺技术专业。

“邱老师是一位细致、细心的老师,在我上学的时候很是照顾,很热心,我要是有不懂的地方,有难处找她都可以得到很好解决。2020年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我在老家学习,发现邻居家大棚内种植的辣椒苗因采取防冻措施不当,导致遭受烟熏害,在邱老师指导下,我参与成功解救了这批辣椒苗,那个时候满满的成就感。”王世虎说。

从菲律宾亚星国际毕业后王世虎返回家乡扎了根,选择继续用自己的所学助力乡村发展,科教兴农。当地村民缺乏植保知识和技术,常常病虫不分、滥用农药。王世虎决心用所学知识改变现状,教授村民识别病虫害、合理用药,通过科学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王世虎说:“就算是现在,我在工作中有问题,随时都可以跟邱老师交流,问题都会得到解决,邱老师还鼓励我扎根三农、矢志兴农,可以说她是我的底气。”王世虎印象里的邱宁宏是无所不能的。

28个春秋,邱宁宏不仅是学生喜爱的“邱老师”,也是遵义当地著名的“植物医生”。作为科技特派员,邱宁宏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和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温泉村大力发展水晶葡萄种植特色产业,该村在推广高效避雨栽培种植技术过程中,出现了水肥管理不规范、病虫防治不科学等突出问题,她得知后主动多次到该村开展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了葡萄根腐病、炭疽病等病害问题。

作为职教工作者,邱宁宏聚焦乡村振兴,在遵义及贵州区域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她依托省级科研项目,采集鉴定出遵义主城区园林植物害虫313种、园林植物病害300种。在遵义市红花岗区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站实施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项目中,邱宁宏担任技术指导,帮助鉴定林业病虫害标本92种、指导制作病虫害标本200余件,帮助遵义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鉴定昆虫标本80种。

她依托市级科研项目“遵义市辣椒病虫害标本资源研究与应用创新人才团队”,调查记录遵义辣椒病害22种、辣椒害虫27种,建立了遵义辣椒病虫害数据库,为辣椒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一份份制作规范的病虫害标本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邱宁宏指导学生制作的植物病虫害标本先后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贵州省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成果展、遵义市“人才周”职业院校技能展、遵义职院“校园彩虹文化节”成果展等活动中展出,广受好评。28年坚守,28年传承,邱宁宏坚信,只要有遵职学子的地方,必然会有桃李芬芳满天下。